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

關於我們

  • 媒體聚焦
  •  05/03/2018

《脫胎換骨》大膽走險棋 從台灣下市轉戰A股掛牌 (今周刊)

撰文‧張朝鈞


借道中國仍須力拚升級  環旭靠「微小化」闖出千億市值
八年,對一家企業,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?以「脫胎換骨」四個字來形容環旭電子,並不為過。

對臺灣投資人而言,環旭電子可能有點陌生,但說起它的前身環隆電氣,大家就熟悉了;持有環旭股票近七七%的母公司日月光集團,更是大名鼎鼎。環隆二○一○年在臺灣下市,兩年後改以環旭電子為名,在上海A股掛牌。

在短短六年之間,環旭迅速壯大,一七年營收新臺幣一三九二億元,比一二年的六二五億元,成長近一・二二倍;淨利潤率四・四%,在全球專業代工產業名列第五;全年淨利六十一・五七億元,讓母公司日月光認列四十七億元淨利。

挾帶高本益比優勢攻市場     市值規模超越仁寶、英業達
曾以製造主機板為主力的環隆,在台下市時市值僅二二八億元,但自從在中國上市後,即躍升為三七六億元,此後一路躥升,已達一千兩百億元,超越仁寶、英業達,在《今週刊》「二○一八年兩岸三地市值一千大企業調查」排名第六○九。

環旭成功上演「麻雀變鳳凰」劇碼,然而要在兩岸資本市場間轉換,「在當時無疑是一著險棋,更是臺灣首例。」環旭電子總經理魏鎮炎回顧這段歷程,記憶猶新。

儘管母公司日月光與中國政經關係良好,但環旭前進陸股掛牌依舊充滿艱險,能否扭轉局勢,命運掌握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手上。

魏鎮炎以「上京候召」形容當時的態勢,「常常已經敲定行程飛到北京、上海,卻見不到對方人影,好幾次撲了個空,全憑官方臉色。」

他指出,在兩岸之間的法規不夠完備之下,環旭用了兩年時間,在專案小組不眠不休地克服內外各種障礙後,終於在一二年獲得中國證監會審查委員全數通過。

台新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黃文清表示,「讓環旭在中國上市,可能是母公司日月光考慮到上海A股的高本益比優勢,能讓集團市值快速成長所致。」

他進一步補充,「掛著中國上市公司的旗號,相對於中國其他台商而言,環旭電子更容易吸引到優秀的在地人才。」在人才、錢財兼得下,環旭終於可以騰出手,從產品端開始快速改革,實現其「微小化專業代工」的企業願景。

環旭電子幕僚長陳銘昌指出,「微小化制程,就是將更多的零件,封裝在更小的體積之內。」以環旭現行的主流產品手機WiFi模組為例,上面嵌有超過六十個零件,體積卻不到一元銅板的大小;環旭這項制程在智慧型穿戴裝置的表現更為亮眼,在比五十元銅板體積還小的智慧手錶晶片內,能封裝置入超過六百個零件。

「一七年微小化產品的營業額已占多數營收;為了有別於多數 DMS(設計製造服務)廠商,我們將營運方式較聚焦在DMS的微小化解方(Miniaturization Solution;MS)上。」魏鎮炎稱其為D(MS)²營運模式。

產品不做毛三到四    研發穿戴式裝置微小化代工技術
「公司不想只做毛三到四(指毛利三%到四%)的產品!」陳銘昌解釋,「一二年環旭電子剛在中國上市時,公司的微小化產品業務,僅占營收比重的二七%;而到了一七年,已占全年營收的六五%,六年的年營收成長率更高達三七%。」

透過財務報表觀察環旭電子的研發支出成長,一二年時為二十一・三四億元,至一七年增為四十七・七九億元。陳銘昌指出,「除了公司規模成長導致研發支出上升之外,因為產業特性,產品毛利率會隨時間遞減;若不投入資金在研究新產品、制程上,毛利率將無法維持。」

隨著穿戴裝置普及、電子消費品體積逐年縮小,「有別於電池體積縮小較困難,對於封裝業者而言,無論是覆金、打線、晶圓體嵌入等,必然要設法在更小空間中置入更多零件。」工研院產經資訊中心分析師楊啟鑫指出,「現在的穿戴化裝置屬於少量多樣的市場模式,封裝代工廠商必然要投入更多研發資源。」

除了產品面的升級,環旭在管理上也讓公司從上到下的所有員工都有「升級思惟」。魏鎮炎強調,「環旭最重要的管理精神,在於『自我評量』機制,除了讓員工具有獨立思考、主張,公司在資源配置上,也因此更能有跡可循。」

他以智慧製造為例,「公司將工業四・○的內容,劃分為一顆星到五顆星,並要求各廠廠長盤點自己目前所屬星別;同時根據產品的屬性、規模,設定各廠星級目標及明確的達成時間表。」環旭的「工業四・○小組」在收到各廠的自我評估報告後,再據此進行精准輔導,該分配多少資源、投入哪個方向,都因為這張藍圖讓脈絡變得清晰。

魏鎮炎同樣也以身作則,每季準備同業之間的財務資料進行比對,藉此瞭解公司在產業中的位階排序。儘管一七年,環旭在上百家專業代工業者中,營收排名第十六,淨利率也自一六年的第八名成長為第五名,但他只以「表現尚可」,為公司現況下了注解。

面對中國持續技術升級,臺灣電子代工產業的競爭力要如何提升?魏鎮炎以其四十年的經驗來看,建議臺灣業者仿效日本商社的作法,針對新市場及新領域,進行策略聯盟,甚至可以合組公司,讓研發資金更集中,技術再進一步加速提升。

同業不應該只會競爭    領域技術多重迭  應橫向交流創商機
其次,魏鎮炎也認為臺灣同業之間,「不應該只存在競爭關係,彼此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交流。」他舉物聯網、自駕車、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為例,雖然各領域看似差異大,但實際上技術重迭之處很多,「如果同業之間沒有橫向交流,過度投資、擴產等情形就會出現,甚至讓原有的商機,轉變成危機。」

對環旭而言,一七年是調整(Rebalance)的一年,一八年則是擴張(Expansion)的一年,魏鎮炎以「S曲線」來形容公司的發展,「所有產品都是在更迭過程中,不斷汰舊換新,尤其是在技術變遷快速的電子業裡。」

表面上看來,在上海A股上市的決策,似乎是環旭大躍進的關鍵,但觀察其六年來的發展,淘汰低毛利率的產品,追求新產品、制程升級;透過技術不斷提升,讓服務再進化的堅持,才是在紅色供應鏈夾擊之下,仍能突破困境、寫下傳奇的真正原因。

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

請輸入關鍵字

告訴USI您的想法

請您花幾分鐘時間留下意見
回饋意見採匿名式

訂閱 USI 電子報

跟緊產業脈動
隨時掌握第一手產業創新科技、應用與深度新聞

前往訂閱
已經訂閱
Universal Scientific Industrial
忘記帳戶名稱?

請發送電子郵件到service@usiglobal.com 尋求協助

請使用微信掃描此 QR 碼後分享